{{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卓俞翔 Todd - 物之再考
Tok yu xiang - “Reconsidered Things”
「物之再考」靈感來自於被丟棄、剩餘、失敗的作品,以及未完成的想法。那些藝術殘骸,採集自我到訪過的藝術機構、駐村中心、藝術家工作室,和我個人的垃圾桶。而這些被撿回來的物件就像在告密一樣,揭示了過去的活動與其和當下的關係 。
在創作過程中,我研究、使用並消耗著這些殘骸,進一步思考起藝術品被大量生產的情況。就像過度飲食會導致臃腫,藝術品是否也像這樣?競賽、博覽會、雙年展、各種展覽、以及獎助基金會的截止日期,讓藝術品變得像buffet一樣過度供應。作為藝術家,要如何在這些雜訊和期限裡,為自己的作品做出健全的決定?你看過那些因為消費過度而產生的剩餘嗎?實在是太多了。
生活在大城市裡,很少人有機會親眼目睹那些每天產出的大量廢棄物。儘管城市先進的管理系統,確保我們既不用看見垃圾山,也不用為此心煩。但在我置身校園和藝廊的工作經驗裡,我卻有機會可以去觀察到這些藝術殘骸的囤積與消匿。
其中,有項工作就是要確保這些藝術殘骸能被清空。在學校,每個學期結束後,所有未完成、不要的、失敗的作品,還有剩餘的材料都會被銷毀或丟棄。在藝廊,我們則會透過收納技巧和空間利用,去收整一些訂製展櫃和大型印刷品。但在這空間整頓的過程中,學生與藝術家們還會被期待要帶來新的產出與想法。這不是很徒勞嗎?而且,什麼才是新的產出與想法?
當處理藝術殘骸時,我扮演了拾荒者的角色,走入他人的敘事還到處翻找。我把拾獲的藝術殘骸轉化成餘料,讓我得以篡奪或揉雜它們的過往、持有人以及意義,並將其過度到我的藝術實踐裡。就算是損毀的物件,它仍然可以復活成我的另一件作品。到頭來,這些無名藝術品的價值,以及被再製的藝術殘骸,它們與藝術市場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Reconsidered Things”, derived from the abundance of discards, off-cuts, failed items, unfinished ideas. Art detritus that were collected intermittently from various art institutions residency programs I had attended, visits to artists’ studios and picked from my own waste bucket. These recovered items served as a tattle-tale revealing past activ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present.
In the process, I study, exploit, exhaust the collected art detritus in order to reconsider the conditions and situation under the mass-production of art. Consuming excessively indefinitely leads to obesity. How obese is the arts now? In my opinion it had turned into an all you can eat buffet of competitions, art fairs, biennales, exhibitions, arts funding deadlines happening concurrently. Can you as an artist exercise a healthy selection in order to navigate amongst the cacophony and deadlines? Too much is really too much.2 Have you seen the amount of shit left behind after all that was consumed?
Not many of us city dwellers w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witness the monstrosity of waste produced on the day to day basis. Our efficient cities’ pipes and system made sure you do not need to see nor worry about it. But throughout my working experience in schools and a gallery, I was given an opportunity to observe the accumulation and disappearance of art detritus
One of the job requirements was to make sure these art detritus disappear. In schools, after every academic semesters all unfinished/unwanted/failed artworks and left-over materials were to be dumped or put away. In the gallery, mag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usage of spaces had to be activated to move and store all bulky wanted printed materials, especially customised pedestals. All in order to refresh the space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something new, to be expected from students and artists. A Sisyphean task don’t you think? But what is new?
Amidst handling the art detritus, I assumed the role of the ragpicker, rummaging through and sticking my foot into someone else’s. Converting the detritus found into surplus material, where I could usurp or incorporate the detritus’ past, owners, meanings into my art practice. Even when broken or the damaged could be returned or revived into another artwork of mine. What then would be the value of these artworks produced unsigned, and manipulated from the detritus of others in relationship to this so-called art market?
展期:2024 . 2/28 - 3/24
 
chin chin cup show 2024
 
「每個杯子傳遞的祝福。」
 
五年前,我們從鼠杯秀開始了第一年杯子展,經歷牛、虎、兔,到今年龍年,我們希望在新年,用杯子與大家相聚,象徵一年新的開始,每個用心創作的杯子,能夠傳遞一整年的祝福。
今天我們邀請到14位創作者,超過100件杯子,有新的、也有許多大家熟悉的創作者齊聚,年節期間你可以來感受他們的故事;也可以來觸摸它們的質地,陪伴你展開新的一年。
 
Dragon cup show
展期:2024.2/12 - 2/25
 
-
創作者介紹 Artist
利庭芳 、唐瑄、林怡慧 、童品元、陳憲則、鄭以安、楊雅晴、簡停雲、小澤草苗、Daisy Toh、Woojung Koh 、Junho Yun、Hyerim Kwon、Soeun Park
 
糾纏 Entanglement
 
朴炤垠So Eun Park 創作個展
 
藝術家朴炤垠So Eun Park來自韓國,在台灣生活四年之久,從不同的文化差異與自我內在之中探尋,透過創作提出對於美、對於女性標準的質疑。
「 在我成長的韓國社會中,頭髮總是被期望保持乾淨,有光澤且整潔的狀態。將頭髮牢牢地束在一起,一根頭髮都不能掉,紮得緊緊的,又痛又不舒服。雖然我從未表達過想要留長頭髮的念頭,但就像是約定一般,同齡的女孩都留著長髮。而這種潛在的控制,在文字中也可以找到。
在漢字中,妻子的「妻」意味著「我能摸到頭髮的女性」。此外,「妥」字描繪了用手緊抓女性頭髮的形狀,這意味著要使女性服從。為了使家庭和平,就必須使女性妥協。這種態度被擴大後,之後「妥」字的意思逐漸變為「合適」的意思。然而,既然能觸摸到你的頭髮,當然也能緊抓住你的頭髮。
頭髮、陶瓷和女性的身體在歷史上長期以來都受到嚴格的框架束縛,有著固定的美的標準,這些標準被視為美麗和優越的價值,例如:沒有雜毛的完美髮型、一塵不染的陶瓷、白皙且苗條的女性身體,都是符合這些標準的例子。」 _ So Eun Park
 
展期:2024.1/26 – 2/6
 
二 -two-
 
小出直毅、戸矢万葉 創作展
 
今次展覽是日本藝術家小出直毅與戸矢万葉雙人聯展,是他們前來台南藝術大學駐村兩個月時間的作品呈現。小出直毅創造了自己的守護犬與它世界裡的神話角色們;戸矢万葉在土、沙、石頭不同質感之中探索時間的痕跡。
 
Two ... people to people, things to people, countries to countries, etc. I think that the relationships and various communications that are affected create changes between and neutral. Also, the Japanese word “Futatsu to nai” (no two ways about it) means that there is no substitute.
Japanese artists having different backgrounds meet again in Taiwan.
Naoki Koide employs materials such as ceramics to transform otherworldly entities like cloud monsters and skulls, as well as depictions of himself and his family, into artistic creations. In this particular instance, he has crafted his own version of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guardian symbols, "Komainu," which are a pair of guardian lions or dogs typically found at the entrance of shrines. The theme merges Japanese and Taiwanese styles, showcasing Koide's fusion of influences as he creates a pair of Komainu to symbolize the guardians of a temple.
Maha Toya, on the other hand, has made presentations mainly on solids, drawings, and performances using materials such as soil and sand. she has been working on the creation of materials that can last for thousands or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if they are fired through the material as the "art of leaving traces of time.”
I hope you will feel "two" through this exhibition.
 
 
展覽日期: 2024.1/19-1/24
 

湲 wave

 

本次邀請到八位韓國藝術家,以wave回應當代的現象,透過本次展出作品呈現其中。

青青土氣長期經營國際交流,與多國藝術家透過陶瓷媒材產生更多對話與文化交流,本次透過展覽機會,四位藝術家第一次來到台南,一起認識這個城市,也透過他們的視野,一起探索更多可能。

 

展出作家 Artist

Chang Wan / Park Sunwou / Moon Dawoon

Yang Haebeen / Jeon Sangmin / Chae Minwoo

Seo Jinhyeok / Jin Yeji

 

展覽日期|2023.12/29 – 2024.1/17

柴燒器物展  about flame
 
柴燒展現了一種有機的的意義,它並不遵循一個預設的規劃,而是捕捉於一種線痕的擴展。它的美感源自於生命力的堆疊,和流竄的形式本身,正因為火焰和那道絕不先於它的蹤跡緊密相連,柴燒進一步成為了它自己。
2023年末,希望以燒窯將大家聚攏在一起。透過討論柴燒、討論火、討論裂痕,讓一年的收結,有更多生命裡流竄的線條。
 
展出作者:黃仁成、卓俞翔、吳孟哲
 
展覽日期|2023. 12/8-12/26
揉陶擬態:考古、燭火與地景
The mimicry of ceramics: archaeology, candlelight and landscape
陶啟安、羅縉壕、莫鎧靖 聯展
Group exhibition of To Kai On Benny, Vincent Law and Silvester Mok
 
高穎琳 策展
Curated by Kobe Ko
 
 
「擬態」在生物學裡指的是一個物種在演化的過程中,獲得與另一種物種相似的特徵,以便自身模擬偽裝成另一物種或環境中景物的樣子。展覽以此比喻三位來自香港的陶瓷藝術家的創作。
陶啟安以假想考古學方式,創作虛構的古代器物,重新想像歷史丶宗教與流行文化的關係。陶氏倒模現成的塑膠玩具,再運用傳統的陶藝技法,以陶瓷——在古代用以製作儀禮重器,具歷史證物意味的媒介,重新覆述現代工業大量生產的造型。在這次聯展,陶氏除了倒模炻器,亦會展出以不明飛行物體作為靈感的器物。
羅縉壕以輪製拉坯作為創作主導,享受製作過程中無意識的重複性,同時探索傳統工藝與藝術的關係,羅氏的創作重心逐漸由餐桌食器轉移至居家器物。今年的燈具系列靈感來自藝術家的個人習慣,睡房中總會點亮着昏暗的燭火,然而溶蠟不好處理,於是就創作了夜燈,模擬暗室中的燭火。本次,羅氏刻意製作更大和更光亮的燈具,探索從燭火至明燈之間,燈光所帶給空間的感覺和張力。
莫鎧靖以3D打印技術製作陶瓷作品。相對於傳統拉坯,3D打印的陶泥由噴嘴中精確地降落至座標上,以數位的方式成形為陶器,在機器的絕對精準與易變可塑的陶泥之間帶著極大的對比。是次展覽,莫氏以台南的獨特地景為靈感,取材於台南的彩疊山、大地谷及鹽田,利用自然環境的視覺元素,例如山脊線,創作了全新的系列作品,將科技與自然以陶土重新連結。
陶啟安以動畫作品為靈感,結合出土文物的元素,創作出獨特的未來考古美學;羅縉壕揣摩燈具的明滅光暗,呈現室中明暗所帶來的氛圍;莫鎧靖借用台南在地特色,將浩瀚的自然景觀重製成掌中風景。三位藝術家以考古、燭火及地景,揉陶擬態,創作出三種截然不同的陶藝景色。
 
 
展覽日期|2023.11/8 – 12/3
 
 
 
內在小孩
 
黃思綺、MOCCA HSIAO 雙人聯展
 
中年,情緒的不安焦慮,如有一個小孩在擾動,驅動著我們在創作中找尋平靜,用陶土安放自我,將一個個內在小孩捏塑成型。 兩個六年級生,一起學陶,在陶土找到共鳴,決定一起辦展。以內在情緒出發,捏塑成童稚的造型,不上釉藥的方式維持土的質樸觸感,以期能觸碰最初的自我。
_
今次展出兩位創作者黃思綺、MOCCA HSIAO 的聯展,以土塑記錄著此刻他們的生命狀態。
黃思綺
六年級生,熱愛電影、畫畫和寫作,舉辦過多次個人畫展。接觸到陶土後,愛上土的質感,捏陶成為日常,開始平面、立體、半立體(浮雕)並行。期待在創作中找到心靈平靜。
Mocca Hsiao
六年級生,原只是藝術愛好者,偶然機會踏入陶塑的世界,創作幾乎變成日常。期許在每一次的捏塑中,以最簡單的直覺發現不一樣的自己,讓心靈得到最大自由。
 
展覽日期|2023.10/11 – 10/29
我仍然還沒想好
 
林佩虹、洪湛筑、林心瑩、周易伯、吳昕恬 五人聯展
 
 
本次展出為五位藝術家為研究所同班同學 —— 展覽名稱與班上 LINE 群組同名,創立群組時一時沒有靈感暫以《我還沒有想好》為名,後來改為《我仍然還沒想好》沿用至今,已邁入第六年。畢業後的我們在陶瓷創作這條路上,或許還有些茫然與未知,處於仍然還沒有想好的狀態,但很想藉此機會向觀者展現這個階段我們作品的模樣。這個聯展作為我們不再於同個工作室一起創作、緊密生活後的初次創作聚首,彷若同學會或出社會新生評圖,想與大家分享我們的「已經」與「還沒有」。
 
 
展覽日期|2023.9/8 – 10/8
 
柳浩植 - 游泳
 
Ryu Ho Sik - swimming
 
 
有足夠的時間充滿希望。
 
There is plenty of time for hope.
When I walk down the street, I sometimes get caught up in the scenery. From then on, I stand still to feel the moment, and take a photograph.
Once I am home, I look at the photograph that I took before and make a sketch of that moment. After that, I repeat making sketches three to four times without looking at the photograph. Then a whole new landscape appears, yet real.
Is this a drawing drawn through my eyes? Or is it a drawing drawn through my heart? The answer doesn't matter.
The important part is that I can have my imagination upon the world that I will see next time. I dream about the scenery of tomorrow.
My work is about what was under the darkness can become precious. At the bottom of it lies the fear of death. Sometimes it's as heavy as the depth of the shadow.
I couldn't love anything, and I wished I hadn't been born.
Because the great love creates unbearable pain as big as it is.
Tears and cold sweat came out while everyone was asleep, but sometimes joy rose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With the positivity of the beautiful nature, such as the vast sky, endless light and free clouds, trees swaying in the sun, and gently breaking waves, my dark shadows faded away and replaced the shadow under the trees.
I now love more than before, and I record my precious moments of life forever using ceramics.
Today that comes every day, I hope for tomorrow with happiness.
 
 
展覽日期|2023.8/11 – 9/3
 
 
Still – life  On  The dining table
靜物畫
 
Myung Rye Kim金明禮
Kyunglan Yeo 呂慶藍
Jisoo Shim 沈志修
_ 韓國陶藝家聯展
 
 
Myung Rye Kim金明禮,喜愛單純而自然景緻,創作元素來自鳥群、樹、岩石等意象,將其風景轉化於陶瓷創作之中。金明禮韓國首爾創辦「gong.gamdo 自然共感陶」空間,帶領著許多工藝創作者,探索生活更多可能。
Kyunglan Yeo 呂慶藍,擅於繪畫與圖像設計,插畫表現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將她生活所即的畫面,轉化成陶瓷青花釉下彩方式製成,以陶瓷物件陪伴生活。
Jisoo Shim 沈志修,器物製成使用手拉胚、每一件手工刻畫與點綴,以細膩潔淨的線條施以青瓷與青花釉,在傳統與現代之中找尋新的詮釋。
 
 
展覽日期|2023.7/15 – 8/6
 
 
侯小圓 - 土的語言
The language of the soil
 
土,象徵踏實,帶來安全感和穩定,陶土讓流動的心安定了,存在的真實意義不言而喻。
 
<土的語言> 隱喻內心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在充滿矛盾的生命形式中, 覺察與自然融合是既定的命運,有一定的情感連結,慢慢將自身處境 重新排列組合,揭開新的生活和希望,也開啟了與土地共生的想像空間。
 
<土的語言>紀錄人與自然的故事,在一種和諧狀態,以陶土表述深根 在地的創作語言,善用大地元素,描繪出貼近自然質感的泥畫語彙, 將內在感受及思維脈絡以土的語言進行深入對話。
 
展覽日期|2023.6/16 - 7/9

 

the scent of texture
 
Kim Kyu tae  金奎泰
Kim Sang Man 金相萬
Jeon Sang Woo 田詳佑
_ 韓國陶藝家聯展
 
 
Kim Kyu tae(金奎泰)作品以多銅紅釉色做為主軸,釉色本身有著濃烈對比色彩,而金奎泰老師帶著充滿童趣且浪漫的靈魂,呈現出獨特的作品氣質。
Kim Sang Man(金相萬)作品以韓國傳統技術「粉青沙器」為基礎,將日常風景描繪其中,金相萬老師的工作室以淡淡(damdam )命名,如同他的生活方式,而他的器皿簡單樸質卻深深吸引人。
Jeon Sang Woo(田詳佑)器物以精緻鈷藍搭配瓷白的印象,手工擠泥線條的層次感,並以水染鈷藍填色,田詳佑老師風格極為細膩,並展現極高的工藝技巧。
 
 
展覽日期|5/20 - 6/11
 
 
Craft  goes  on
 
崔成在、李正鏞、黃仁成、金廷雨、鄭有那、尹申、金兪眞、權惠琳
_ 韓國陶藝家聯展
 
 
本次邀請到韓國傳統文化大學(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Cultural Heritage)的師生們展出系列創作,看見他們在傳統的技術脈絡下,持續疊加新的當代工藝語彙。
 
 
- 韓國當代工藝 -
在韓國藝術家作品中都能看見
北國的潔淨色彩、俐落的線條
在傳統工藝中繼續發展的脈絡
 
 
展覽日期|2023.5/5 - 5/17
 
 
邵慈 你今天是誰?
Shau Tzu - Who are you today?
 
 
每天每天,我們都在不同的角色中轉換。
早上是上班族,晚上是調酒師;禮拜一是美術館志工,禮拜六是牛排館服務生,也有可能,今天是交通錐,明天是烤麻糬。
所以,你今天是誰?
_
本次展覽延續以往以人為出發點的創作主軸,跳脫人只能是人的基本框架。假定靈魂可以隨意抽離的情況下,每日遊走在各式不同的角色裡。試圖
從角色的角度出發來提出對人生的見解,營造出看似是同一人卻又不盡相同的錯覺。
 
 
展覽日期|2023.4/15 - 5/2
the chin chin gathering
- Blooming
 
歷經過去一年的年度課程,在每月不同主題的學習下,日復一日、週復一週,透過不斷的練習「創造」,隨著時間,逐漸長出自己的模樣。
我們觀看著每一位前來習陶的朋友,因著不同生命故事、專業養成、以及與對世界理解的角度,開起了多視角的細微討論,一起探索材質、一起保持對生活的熱情、並且樂在其中,正是我們相互影響的關鍵。
歡迎大家於展出期間,一起來看看有趣的作品,聽他們說著有趣的故事。
 
 
展出者:吳青諭、簡停雲、周俐彣、張瑜娟、壁如、李拉、邱心柔、林羿宏、李綺璇、王又正、t3
 
展覽日期|2023.3/31 - 4/9
梁瀚云  Liang Han Yun 
Undertones of the Earth
 
Plants are taking the notations of earth,
Recording, producing,
fading away and regenerating,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Memories of the human tribe,
of his and her and their stories,
saved in each little cell,
in the shape of leaf, flower, or seed
whispering in the breeze,
rain drop or twilight.
Mirrors the lives beneath and beyond,
from the land of earth.
 
展覽日期|2023.3/4-3/26
大 地 細 語
 
植物是大地的記譜,
記錄、生育、
消逝、再生、
一次又一次、
一次又一次
人類的記憶、
關於他、她與他們的故事,
都存在每個小細胞中,
在葉子、在花、在種籽裡,
在微風的低語,
在雨中,在薄暮裡。
之上、之下,
大地鏡像了她所承接的生命們。
 
 
 
張清淵 – 自家用
Chang Ching Yuan - Pots for potters
 
 
五年前,張清淵老師在青青土氣展出了《自家用》的系列器物,當時我們在作品中看見張老師與不同地區、氣候、土質、工作室、藝術家的互動與對話。那時候的世界,不需要與口罩為伍,不需要居家隔離,任何人訂好機票都能往外飛,在不同地方探索創造的可能。
 
五年後,張老師將再次於青青土氣展出《自家用》的系列器物。展覽承襲了同樣的名稱,不同的是,今次的作品,不再是源自世界各地的落腳處,而是在疫情間必須長時間自處的家屋。疫情作為歷史事件,無法在任何人的年表間留白,今次的作品,我們將看見張老師如何順應生活的變動,並在原先《自家用》的思想基礎上,帶來新的詮釋。
 
展覽日期 | 2023 . 2/11 - 2/28
 
 
2023 chin chin cup show 
 
每逢新年,我們將舉辦杯子聯展
希望讓創作者的作品齊聚在一起
杯是日常最常使用的器物
透過杯子傳遞溫暖與理念
一起在兔年,有個嶄新與溫柔的開始。
 
展覽日期|2023.1/17 - 2/5
Ian Johnston
 
Surfacing
 
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駐校期間以陶瓷與蠟凝素(Cera Colla)等媒材進行創作研究。
加拿大藝術家強斯頓(Johnston)延續「重塑消費」計畫中的概念於本次展覽「表象」計畫中,他不再使用真空塑形技法,而是將濕土板自然掉落在水蝕石上成形。作品以堆疊蠟凝素塗層的方式裝飾,最多覆蓋至25層。蠟凝素是一種以酪蛋白(casein)為主的塗料,可以追溯到亞歷山大大帝、拜占庭與中世紀時期的發展。強斯頓於南藝大駐校期間,嘗試以混蜂蠟、氨與起司等製作出作品的塗料。由於塗料配方無法使用一般市售的牛乳,強斯頓最後在當地取得鮮乳並在工作室製作起司,再加入壓克力顏料調色。
他藉由塗層材料與包覆技術的選擇來強調自然力量對於表象與歷史的隱藏及揭示的作用,就如同輕快游弋的魚將河床中的沖積層埋藏或揭露。彩繪方式以塗層堆疊為主,一般需上到3至4層的才能讓色彩飽和,每個有色塗層之間則以白色塗層間隔,最後透過刻劃與磨擦表面的減法方式,將隱藏於下方的色彩揭露出來。強斯頓為了將時間與過程消逝的概念帶入作品,故捨棄釉藥而改選擇蠟凝素(Cera Colla)作為彩繪原料,此塗層表面具有一種類皮膚質感,藉以增加作品的有機感。
伊恩.強斯頓定居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的納爾遜市(Nelson),此地同時也是西尼克特民族(Sinixt people)未放棄的傳統領域。他擁有德國、猶太、蘇格蘭與英國血統,畢業於渥太華的亞崗昆學院(Algonquin College)與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強斯頓也曾在德國柏林圍牆倒後於德紹的包浩斯學院工作過5年。強斯頓的創作主要透過現地雕塑與影像裝置表達各種消費如何充斥於我們生活之中,探索商品的循環,試圖說明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最終界定社會結構。他的創作反應廣泛的消費主義與隨後廢棄物產生的議題。
 
 
更多介紹藝術家介紹:
 
 
展覽日期|2022.12/31-2023.1/15
 
 
So Eun Park&Bia Furtado
 
Cavity 
 
本次由韓國藝術家So Eun Park與美國藝術家Bia Furtado共同展出,“Cavity”意指過多的糖導致的蛀牙現象。兩位藝術家透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共同探討女性、審美、消費慾望等現今狀態,一起在她們的柔軟與甜甜的視覺中,感受他們帶來的力量。
 
As the title of the show indicates, ‘Cavity’ is an exhibit that seeks to explore the visual qualities of sweetness in clay as well as to engage with the more obscure effects of this sugary narrative. Although both artists dissect the theme in similar conceptual levels, each pursues and interprets it in their own way.
For So Eun Park, the visual softness and sweetness offered by the clay and glazes create a stark contrast with the material hardness of ceramics which renders inaccessible the actual digestion of the represented sweetness. Through this contradiction Park questions the role of beauty and desire as it relates to issues of gender roles. What does beauty signify for women in our society seeing that this category has historically been employed as a means to trap bodies into an objectifying otherness? As such, one only gains value through the approving gaze of a subject. Park uses mirrors and lamps to reflect on how these values of desire and objectification work within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Bia Furtado,"Cavity” speaks to the consumerist economics of desire and its necessary conclusion to the erosion and decay which surrounds contemporary socio-political structures. Furtado uses items of consumption - handbags and shoes Furthermore, by incorporating diverse elements of fairy tale symbology into her work, she seek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enchantment” within our current system of ideologies - and reflects on how it may function both as narrative of oppression but also as a subversive tool of creative change.
 
展覽日期 |2022. 12/9 - 12/28
 
 
 
 
李欣諭 Li Hsing Yu
 
 
屋園內 The Rest
 
 
 
載物與載體、室內擺件與建築裝飾,種種關注源於自身過去私人空間的匱乏,並逐步變化為對傳統價值的反動。我必須以第三者的觀點重新排列組合,一是反映心理,一是練習居家感受。
這些物件的誕生源於家父的盆栽種植,以及其對於東方的文化品味;而在台南生活的十年經驗,也讓我對傳統石灰洗視覺效果產生濃厚興趣。本次展覽藉由這些不同經驗進行遙想,繼續探索、想像空間內擺件與建築內部裝飾元件的可能性。
 
 
 
展覽日期 |2022. 11/4 - 12/4
 
 
 
 
 
 
王幸玉 Wang Shing Yu
 
 
覓seek
生命裡的精彩像極了濃縮的花園景緻,短暫的美麗只存在於花開花謝之間,徒留把握不住的遺憾,尋覓留住當下的方式,堆疊累積出時間的軌跡,複製美好印象的再現。
 
 
展覽日期 |2022. 9/17 – 10/16
洪禎鞠 HONG JEN JIU
 
Everything is suspended.
懸著的_____________。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什麼都有,也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也在直下地獄 ......」─ 狄更斯 《雙城記》
 
全球性的疫情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響,人們的計畫及生活型態因應而改變,許多事懸而未定,甚至被迫取消,延/遲的狀態所產生的焦慮不安,對於未知的恐懼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孤獨,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強烈襲來。
 
外在氛圍的混亂引領人們回歸觀照內心,一體兩面的事件從而反思自身與社會、世界的關係,亂世下的我們或許能夠嘗試調整前進的方向。
柔軟的陶土經過高溫燒結後呈現堅硬的狀態,這個過程好似無形卻有彈性的靈魂經過時間的洗禮成為不同的昇華。
 
「Everything is suspended. 懸著的_____________。」藉由陶瓷及複合媒材材質特性去形塑、包覆、堆疊、懸掛,傳達暫停行進的懸浮狀態下反觀自己對於存在的想法,呼應當前世界氛圍也投射自身內在。
 
展覽日期 |2022. 8/5 – 9/4
 
龍凱特 - 蟄伏
 
本次展出「蟄伏」系列作品,藝術家以自身女性視角,概念衍生自刺繡和基督教信仰,展現兩者間行為與觀念間的詼諧對話,無論在黑色或紅色呈現出的強烈感,或被白色扭曲,亦或被白色包覆;而美的詮釋支撐了這兩者的形式與象徵。
作品之中土是主要的媒材,給人既脆弱又冰冷的觀感,然而因結合其他材料如細線、蠟和木頭,以刺繡等手法、將不同的材質相互牽制支撐 ; 細線增加了觸感、蠟則喚起了溫暖、木材則賦予了原始特性。
_
Kate Strachan - Subversive Preservation
 
『 Notions and ideas relating to embroidery, Christianity, and conservation, with a play on the cheekiness.There is a change in atmosphere that color brings. Temperatures of black and red are either warped or aided by white.Hidden in between the pieces covers the stage on which beauty backs the naughty forms and symbolisms. 』 _ Kate Strachan
 
Clay is the main material with its sense of fragility and coldness; however, incorporation of other materials such as thread, wax and wood gives support to the clay in different ways. Thread for adding a sense of tactility, wax for invoking warmth and wood for giving primitiveness.
 
展覽日期|2022 . 7/3-7/31
 
 
KIKI LEE - Flowing
 
在KiKi Lee的作品中 感受到它的律動
除了在柴窯之中,火與灰的高速流竄
在土的柔軟線條與剛硬切角之中跳耀
 
我是個自由的舞者,
而器物是我的載體。
 
本次展出日常所使用的器物:咖啡杯、茶碗、茶壺,與漆器作品。對我來說,喝咖啡、喝茶沒有過多的儀式感,僅是日常使用時感到滿足。
 
展覽日期|2022. 5/14 – 6/12
 
 

王鴻川 Ong Hong Chuan x 林怡慧 Lin Yi Huei

名為《X》的馬戲團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歡迎來到X馬戲團
X馬戲團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成立時間
就是大家自然而然地匯集到了一起
在某些特定區域表演,從來沒有人知道團長是誰
這些團員從何而來,又是為何出現在此地
但是不需要擔心,。在這裡你將會看到最精彩的演出、
最奇特怪異的生物、以及被世界遺落的我們
各自演繹著自己的故事保證讓你瞠目結舌回味無窮
若你覺得這些都太過瘋狂,不需要想太多拍手就好
 
展覽日期|2022 . 4/8- 5/8
 
 
t3pots
agave/caudex/t3pots
 
t3的盆器曲線比例、胚體厚薄、刻痕表現、釉色掌握之中,尋找他獨特的風格與美感,出窯後將合適的植物住入盆中,形成一件件奇特的雕塑。
本次青青有幸邀請t3展出他製作的盆器與收藏的植物。
 
_
關於t3
幼稚園開始學畫習陶,考上美術班不去,大學唸了動物科學,工作還去養了五年豬,為了種植物的興趣重拾玩土的生活。盆是我創作的一半,住進裡面的植物是作品完成的另一半。
 
展覽日期|2022 . 3/4 - 3/27
 
胡慧琴、陳峙傑、楊青雯 三人聯展
 
「 關於胡慧琴作品 - 時間的霉系列 」
任何生物乃至於人類本身,自以為停止了時間,而當生命在大地之中消失時,時間在生物表面上展示出流動的脈絡。時間換置成各式美麗多彩的表面樣態,物與物之間的狀態,顯現出生命與記憶綿延茂盛的成長,姿態婀娜的攀附在虛無之中。
_
「 關於陳峙傑作品- 平面的想像 」
透過作品的內容與觀看的過程,觀者的視覺與觸覺兩種知覺的交互微調與延伸,是自己在創作的概念上與生活中所關注的部份,在此次的創作思考,提出一些階段性的呈現。此次創作以浮雕泥塑的方式來塑造我們日常所見的畫作圖像或物件,以所觀看的平面為作品空間的延伸基點,以泥塑過程中的質感與觸感來形構作品內容於空間中的量感與樣態,作品所呈現的空間與觀看狀態,介於平面繪畫與立體空間之間的相互延伸、平面的鏡像觀看與空間場域的延伸對應,或是觀看日常物件的行為慣性而牽引的觸覺性的連動想像。
_
「 關於楊青雯作品 - 獨白系列 」
獨處的時間,先感覺某些再思考某些,一直是我創作的時刻,但是生活中多了幾個角色之後,創作時刻有些轉變了,所以這次的創作主要是在思索關於創作者的獨處狀態和樣貌,也就是試著在顯現我在創作時當下的感覺,試著在映現我在創作時當下的思緒。
 
展覽日期 |2022 . 1/5 – 1/30
 
 
蘇淑美 Su Shu mei – 是,不是
 
 
科學家稱,人體有一半以上的細胞非屬於人類,則是由非人類的微生物細胞群組成,無論你每天清潔多麼徹底,身體的每個角落到處被微生物所覆蓋,假設能放大數千倍數萬倍的眼鏡來觀看人體,你的身體不只是你自己。
今次展出以限地裝置的方式,將線性發展的系列作品重新與此空間進行編織對話。透過創作,不停地在生命中的脆弱與剛硬之間行走,並試圖找到一個出口。
 
|歡迎現場觀感,感受被包覆的感覺|
 
 
展覽日期|2021 . 12/4 – 12/26
 
 
 
林其勻 KIMKIM LIN – resettle
 
 
在創作者童年記憶中的院子有著不同姿態的樹木,櫻花樹、松樹、茶花、鐵樹等相互共存著,回想起爸爸親手做的一支木製湯匙,是用舊家庭院中的已逝的龍柏木材製成,今次的展出作品是由那把木製湯匙展開一系列的花園旅行。
2021 「resettle」移植系列,是觀察現處於市巷弄中,每戶人都種植了一盆盆的植物。創作者透過植物移植到盆栽的過程、在有限的生活空間中,表達對於某段時光的擁有。
 
 
展覽日期 | 2021 . 10/3-10/31
 
 
 

楊岳霖  Yueh - Lin Yang - 物我尋蹤

 

「 物我尋蹤 」系列為自身追求對於生命本質的情感表現,從模擬植物根部疏密與延展的纏繞做為此系列創作的開端,以陶土的線性纏繞的過程中,來探尋個人情感的轉折變化,嘗試與流動中的玻璃進行結合,停留在一個瞬間,呈現物我合一之關係,同時傳達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影響的重要性,在自身與創作之間,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展覽日期|2021 . 7/3 - 8/31 

 

張寧恩  Leanne Chang - 時空佚境  roaming 
 
 

這是一趟逃離現實進入異次元空間,再透過土捏塑示現的漫遊之旅。 如同夢境般在真實與虛構之間進出,泡泡狀的幻想相互碰撞、生成,將電腦數位符碼複沓的節奏顯影於作品之中,衍生、軌跡的殘影、結晶,開創一條無邊界的逃逸路線。

 

展覽日期|2021 . 6/14 - 6/30

 

 

 

Brian Molanphy - beaker, bottle, box
 
 
「燒杯、瓶子、盒子」(2021) 系列作品,透過「內與外」空間的形象,表達訊息被承載的三種流動現象:引進、流逝、留離交替的過渡狀態,試圖在內、外之間尋找第三重空間的意涵。
此系列物件皆以此三元素為核心意象,藉由三種器型、三種樣式、三種陶土、和三種燒成形式傳達,而其中每件都繪有六種漩渦圖騰。
此外,曾多次拜訪沃斯堡現代美術館,本系列作品的意象服飾、陶罐、細頸瓶,即源自布羅·厄特-藥櫃的展覽,以及來自皮埃爾·亞歷欽斯基、金憲鋯、和伊莉莎白·默里作品中的概念;圖騰上藍白相間的漩渦紋路則源於「一件掛軸的十種觀點」(2020) 和「激流涵洞」(2020)。
 
 
展覽日期 | 2021 . 5/4 – 5/30
 
 
 

彭馨瑩 -  靈魂之器 The container of soul

 

透過靈魂之器系列作品,呈現我對生死的體悟,與觀者一同思索在動與靜之間,探討生命核心的本質。從土「既能溶於水,亦經得起火煉」的特質中,感受人生際遇時刻流轉的瞬變,乍看之下形象萬千,靜觀而見其本質不變。

 
作品象徵靈魂載體,順應著風的吹拂在水上飄動,也因人穿梭攪動的氣流而位移,在時間的刻度之中,隨著光的節奏而展現了不同的表情,物件之間互相碰撞有時亦產生意外的共鳴: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觀者是否能在此動中感受到平靜?抑或自己的心才是此靜中最大的動?
身體,如同靈魂的容器,承裝著生命的各種樣態,詮釋此刻的領略。
 
 
展覽日期 | 2020 . 4/3 – 5/2
 
 
 
李昀珊 - 無形記憶 / 有形痕
 
 
「 無形記憶 」將創作路程中斷線的節點,透過自我本身對「理想身份」和「事物本質」的理解,呈現每個過往的當下的記憶。在如洪流狂浪的資訊爆炸時代,創作最困難的問題不是最初的靈感,而是如何維持靈感的原貌和純度以及使其與生命緊密結合的步調。雖然我也不確定這些記憶是真實存在還是虛擬模擬,但透過我所熟悉的「陶土」,在重組創造的過程中,透過這些元素 - 空間、對應、重複、組合、規跡和時間的牽引,形塑出一個生命存在的價值,述說一篇生命的詩歌。
 
展覽日期 | 2021 . 3/6 - 3/29
 
 chin chin cup show  2021 牛年杯子展
 
每逢過年,我們喜歡將各式有趣的杯子齊聚一堂
看著杯子,也感受每個創作者特有的美感與個性
找一個陪伴生活一整年的杯子吧!
 
展覽日期|2021 . 2/5 - 2/28 
 

 

吳孟哲 - 饗之器 器之茶
 
 
與其說他全然投入柴燒創作,不如說柴燒帶他認識這個世界。
吳孟哲投入柴燒創作領域七年之久,生活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柴窯場度過,從尋找木柴、作品製作、幾日不間斷的燒窯,總在每每開窯的當下,印證身體勞動的痕跡。
「饗之器 器之茶」,正是多年創作的累積,柴燒創作當中除了展現火與灰,完美畫面的掌握,並傳達食器與茶器具理想的詮釋,更是吳孟哲投身創作其中,身體與精神的張力表現。
 
 
展覽日期 |2020 . 11/6 - 12/6
 
 
 
 
洪湛筑 - 寤寐之間 Between Day and Night
 
對我而言,所有時刻在光影、濕度、氣流、氛圍變化中皆有節奏,感受其間韻律即是我獲得平靜的一種方式。藉由創作,將經驗印象純化、萃取,提煉出身體感的和諧,轉以抽象的方式表現。是對平靜的練習,也是對生活的分享。
 
一直以來習慣日落而作,日出而息,在晝夜交替之際活動,以迂迴的方式接近光。研究所三年來的寤寐之間,在循環不止的日昇日落裡,感受最尋常的風景,並與之相遇。
 
 
展覽日期|2020 . 9/5 - 10/5
 
 
 
許瓊文 - 肉體記憶
 
 
作品充滿強烈的女性表現,粉紅色、濁透、華麗、尖銳、陰柔、且尖銳的,一直試著透過材質看間全部的自己。
 
不斷突破既有的形式框架,找到自身的語彙。以有機物菜瓜布的剪貼作為形體的根本,材質上選擇最為單純的原料,並使用水切機將以燒過堅硬的物件頗開,才發現頗面的世界如此豐富,如同肉體一般來親密。
 
 
 展覽日期 | 2020 . 8/1 - 8/30
王瑞竺 - 土之層 Layer of Clay
 
 
土壤,是由層層水平堆疊的土層
經由時間的累積,逐漸形成孕育生命的容器與場所。
以土板成型的技法為基礎,將土板視為堆疊的單元,試圖打破工整的限制,改以粗獷隨機的手撕,仿效自然地層的水平層層堆疊,在不斷堆疊土板的過程中加入自己雙手的節奏,亦隨著當下心境的變化,透過對空間與陶瓷材質性的觀察,在每一片看似重複堆疊的過程中,從土板的輪廓、厚薄、色彩到土板之間流動的縫隙,生命的場所逐漸成形。
 
 
展覽日期 | 2020 . 7/4 - 7/26
 
 
2115 盒子概念特展
 
 
以15立方的盒子作為創造的設定
創作者將個人風格與對物件的想像
盡情發揮其中。
 
本次展出為多位新銳藝術家:
黃玉旼、彭馨瑩、蔡佳宏、Kate Strachan
陳瑋軒、王鴻川、黃曉茹、石山哲也
 
 
展覽日期 | 2020 . 6/17 - 6/28
 
- dirty garden

 

土的味道是很迷人的。​

dirty garden,初夏的土帶著一點雨水的氣息。隨意自在的依照光線生長,露出迷人的身軀。我們將一件件的陶器化為土壤,注入純淨的水,讓花順著生長的姿態蔓延開來,在這片土氣花園。​透過植物的自然變化,表現萬物的自然週期​,邀請你每天來欣賞花慢慢變化甚至凋謝的美​
 
 
展覽日期|2020 . 6/5 - 6/14 ​
 about flame  / 柴燒器物展
 
 
希望透過一些什麼來記錄下時間的模樣,而器物就是我們選擇紀錄的方式。
我們用了許多身體的時間,許多火的時間製作出器具
可以使用,可以用一次次的使用,在時間上繼續紀錄時間。
 
 
展覽日期|2020 . 5/2- 5/23
前田直紀 - 掌
 
來自日本靜岡縣藤枝市的前田直紀,透過本次展覽「掌」的姿態表達他對於處世的看法。當手掌打開迎接的是一個具有社交意義的器皿,而當器型變得封閉,我們不在討論他能夠承裝的功能為何,即變得寧靜。
 
有機會來到台南駐村六週,他對於台灣茶文化深感興趣,特別專研茶壺的使用,而部分作品則使用台灣的生漆作為塗料,再將作品埋在土裡,沾染上許多台灣的土質的纖維,在台灣的生活對前田直紀來說是打開所有的感官,好好在這裡創作。
 
 
展覽日期 | 2020 . 3/28 - 4/26
 
 

chin chin cup show  2020 鼠杯秀 

 

本次共展出20位以上創作者的杯子

你可以透過一個再日常不過的物件
感受到陶藝家想傳達的手感與質感

special!
cup show !
chin chin pottery !

 

展覽日期 | 2020 . 2/21 - 3/8 

 

 

童品元 - 漫長的告別 Never Say Goodbye

為了將生命的片刻保留,我們使用影像紀錄,設法讓瞬間停在永恆,而對於影像的載體何謂永恆?

 

童品元創作個展中提出許多對生命的疑問、對材質的討論,以及對於自己情感的抒寫。

「 如果相紙上的影像象徵了一個更長的生命保存及延續,那我是否可以透過物質的轉換,讓影像更接近永恆,陶瓷的材質性在燒成後有著不朽的特性,在作品裡我透過泥漿對相片進行描摹,並燒製,這個過程中有如儀式般,對於已逝的親人與時光進行再一次的對話,也透過燒成後這些指向永恆的產物,將哀悼之情發揮到極大化。」

 

 

展覽日期 | 2020 . 1/17 - 2/16

 

 

2 ceramists  閔昇基&延昊勁 粉青陶藝展

「粉青」是韓國傳統著名的一種釉色,他們延續著的粉青釉色的精神,再結合當代陶藝創作著的想法,表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

 

延昊勁 YON00

作品多以手捏方式成型,刻意不將手捏的痕跡抹去,再以大量的點點、或是不經意的線條、又或自然物的彩繪,如:水果、樹木、或是從小在她周遭共同生活的動物,全是她筆下創作的靈感。

 

閔昇基 MinSeungKi

作品多以理性的線條與色塊作為風格主軸,單一的透視元素卻有多樣性的發展,作品多以手拉胚及陶版成型,做到精準、簡潔、分明的表現。閔昇基對於建築空間的觀察與敏銳,系列作品也深受空間影響。

 

展覽期間 | 2019 . 12/20 - 2020 . 1/12

 

 金生花 I+I = III 

 

來自韓國的藝術家金生花,作品抒發著對於女性情懷,長時間居住在中國的她,時常對於自己的生活、身處文化、感悟,有著深刻的衝擊與經驗,透過藝術創作找到生命中的平衡與依靠。

 

 

展覽日期 | 2019 12/2 -12/16

 

 

藤本秀 Hide Fujimoto - 原始風景

 

我的童年是在充滿自然和情感的鄉下

時常在大自然裡遊玩的記憶
周邊的風景便是我創作的風景

本次來到青青土氣個展的作品
取材自的記憶中的原始風景
和我現在的日常生活的碎片

 

展覽日期 | 2019 . 11/2-11/30

黃虹毓 - 日日食用 Daily Routine

 

『日日食用』是創作者黃虹毓在荷蘭EKWC駐村的這段期間,利用經歷到的人事物與塑膠容器不同角色的互動方式,讓使用塑膠器物的感覺出現在不同的創作方法與方向,同時收集材料並透過石膏翻製塑膠物件不斷切割、重組,再用陶土的壓製拓印成形。土保留著器物的本質,也保留著當下重建的器物的姿態,重新思考塑膠器物與人之間的關係。

 

展覽日期 | 2019 . 9/6 - 10/6

 

 

Kim Kiyoung - 記憶的形構

 
來自韓國的藝術家KIM  KIYOUNG 藉由反覆切割、縫合、堆疊,探索自身記憶中模糊不清的痛覺,將所有情緒宣洩於作品之中。使用媒材上大膽的實驗精神,更是他創作中的重要元素,每個表面的處理充滿細節與質地。

「 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伴隨著記憶的感知,陶瓷本體就像我們本身,附著在上面的,全是自於生命各處的記憶,因為不同記憶有不同的情緒感受,以彩色表現。另外記憶會隨著時間消逝並改變,而新的記憶也總呈現混沌的狀態,因此作品表面的顏色也是混亂模糊,曖昧不清。」 - KIM KIYOUNG

 

展覽日期 | 2019 . 7/10 - 8/11

 

 

Zak Helenske - As a Guest  

 

來自美國的藝術家Zak Helenske,喜歡以裝飾性的圖騰和不同的器皿形式以及幾何元素為創作基底,進而去探討人與器物間的關係。 身為一個參訪藝術家,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下工作、被招待、 去適應一個新的社交圈,這與去別人家做客是完全不一樣的經驗。 在台南藝術大學駐村的這兩個月,為我帶來很多新的體驗,這次的展覽就是以這樣的經驗為靈感所做出來的作品。

 

展覽日期 | 2019 .  6/15 -7/7
 

 

餐桌上的靜物畫  Still Life on the Dinnig Table

 

韓國三位陶藝家聯展:金明禮|沈志修|呂慶蘭

本次展出生活器皿,帶我們看見韓國的飲食文化與與傳統圖騰、色彩的搭配,三位藝術家作品呈現截然不同的個性與氣質。

 

 

展覽日期 | 2019 1/10 - 2/17
 

高橋由紀子 - 絞胎練習展

絞胎技法變化萬千,來自日本信樂的高橋由紀子對於技法掌握能力極高,利用製作金太郎糖果的概念延伸至陶瓷媒材上,本次展覽能夠看見她極細緻的工藝表現與輕鬆的日常器皿。

 

展覽日期:2018 . 12/8 - 12/30
 

MIKI KIM - Rain Leaf and Friends

 

來自韓國的陶藝家MIKI KIM ,長期旅居於芬蘭一個寧靜的小鎮。

她將每天看見的自然風景作為創作取材,將荷葉及落葉等植物元素運用在作品之上,藉由本次展覽紀錄在台灣生活的風景與朋友之間的情感連結。

 

 

展覽日期 | 2018 . 10/19 - 11/25

 

 

 徐子涵 - 在場  To Be on the Scene

 

身體就好比是容器,擷取容器承裝的意向,並以肌膚樣態捏塑之容器其展開的內部空間,來暗指抽象的內在自我。

 

 

展覽日期 | 2018 .  8/16 - 9/13
 

許瓊文 - 花兒在泥濘裡盛開

 

運用有機物質自由建構、快速燒成、燒成後水切重構,或又二次燒製。創作過程變成遊戲,每一個畫面都是歡樂與驚喜。在這組裝、拆解、到再次溶融又切割的過程中,建構一個矛盾、複雜卻又華麗的世界。完美與殘缺、痛苦與快樂、冷漠與纏綿如同風吹散了一團雲霧青天隨即現微笑般的,本就是共生共存。

 

 

展覽日期 | 2018 . 7/11 - 8/12

 

 

Elaine K. Ng -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知道什麼? 我的作品大多探討我們如何去感知,對空間與時間的記憶和相互溝通語言上的想法。 我創造了一系列的物件和裝置,這些物件和裝置是我腦海中緊貼的視覺抽象,非語言性思維的模糊邊緣。 同時,我也經常發現自己會回到空間問題以及現場身體和心理結構去進行創作。

我感興趣的是:什麼是觸使我們對事物的理解?身體如何與空間對話、眼睛感知到什麼,以及大腦如何解讀和記住這些信息。 我正找尋能夠理解環境的微妙方式,對於這些基礎視覺語言是如何形成我們對地點和空間的想法,它們是如何形成並不斷變形延伸。 我的作品分享了我摸索過後的細微差別和關係,為思想的游移提供了新的途徑。

 

 

展覽時間 | 2018 . 6/1-7/1

 

 

卓俞翔 - 材值 Material Integrity

 

本次展出作品是在陶瓷廢棄場域中收集而來的材料(通常都是藝術家丟棄的壞掉藝術品的碎片)所構成,地點如日本滋賀縣信樂陶藝之森、韓國釜山金海美術館、立川陶瓷美術館和台南藝術大學皆是我收集材料的主要來源。

我將這些收集來的零碎作品,沾上純白色瓷漿、重組、再經過一次的高溫燒製,變成一件隨機的雕塑物件。為的是去挑戰廢棄材料與藝術創作之間的分界,其完成的作品將會比照黃金的秤價方式,再重新定義它的價值。

 

 
展覽日期 | 2018 . 4/6 - 5/6

 

林其勻 - 非得睡上一覺  Sleep on It

 

本次展覽以現階段作為一個不願面對自己是「成人」狀態的自身,透過這樣矛盾階段的角色,去挖掘兒時的態度,並試圖以小孩的觀點創造一個身為大人已經遺忘的時空。

 

展覽日期|2018 . 3/3 - 4/1
 

張清淵 - 自家用  Homeware

 

每個物件器件的產出,在不同地區、氣候、土、工作室及不同陶藝家,本次實用陶展出多年來的實用陶作品,帶我們一次在張清淵老師的器物中旅行。

 

 

展覽日期 | 2018 . 1/6-2/3

Amanda Salov - Taiwan Sky

 

Amanda Salov 創作多為內心對話與視覺感官的交疊,嘗試堆疊片刻的質量。最新系列作品「山峰與山谷」,用陶瓷媒材呈現緩慢的生命過程,將每個陶瓷圈塊像是細胞般的成形並以泥漿黏合在一起,脆弱的、短暫的片刻。藝術家並說透過時間的洗練,山峰和山谷的形象對她來說,也像是濾壺般將她經歷過生命重要的片刻遺留下來。

 
 

展覽日期 | 2017 . 9/23 - 10/22

 

 

 

陳伯函 痕跡

 

土有很強的記憶能力,可以紀錄下製作過程不同成形手法留下的痕跡。我將這些痕跡保留在作品上,讓觀者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已完成製作的器皿,更能看到製作者是如何與土對話,塑造出這些器皿。

 
 
展覽日期 | 2017 . 6/9 - 7/9

 

 

Sam Mack

Caution: not to be taken lightly (but remember to laugh)

 

注意:別輕鬆看待(但記得笑),美國藝術家Sam Mack的作品探索著美國奇怪的政治、網路文化,並使用了全球資訊網下之現代用途社會媒體與裝置。

注意參考靜物繪畫的歷史以呈現檔案性陶瓷形態。

 
 
展覽日期 | 2017 . 5/11 - 6/4

 

Krisaya Luenganantakul - Materials and Minds

 

來自泰國的黃柳在這次展覽中,分別嘗試使用來自台灣及泰國所製的手抄紙,將其浸入瓷漿及色料土漿中作為創作的主要方式。透過這次創作,不只讓她了解材料及過程,也讓她更加瞭解己身紮根的泰國文化和佛教。歡迎親自前來看看她的作品,或許是個契機能讓你更加理解自己的文化。

 

 

 

展覽日期 | 2017 4/8  - 5/7 

 

 

 

Noemi Iglesias 

“… and I thought I was conceptual …”

 

Noemi Iglesias是目前旅台的西班牙籍藝術家,過去嘗試行為藝術結合雕塑創作形式,透過身體作為一種工具,感受身在環境並提出質疑,目前專於陶瓷創作。

 

“… and I thought I was conceptual …” 我想我是概念性的。這是一件陶瓷物件的裝置,透過這一系列重複的物件,表達工業生產的型態中,我想用身體挑戰單一物件的價值。

 

 

 

 

展覽日期|2017. 3/11 - 4/4 

 

 

 

林精哲 - Outside the object - Inside my body

 

對我而言,創作本身,不再是與外在事物的連結或是與過往認知中的自己相關,而是透過創作來感受身體的存在,如果說以往的創作是透過知覺感受自我與外在事物的關係,那現在所嘗試的就是透過創作來連結內在的身體,感受存在的當下。在這樣的角度之下,透過物件與身體的互動,創作的物件成為了我的載體,它不具有任何的意義,單純的紀錄身體運動的過程,印證身體存在的事實,來呼應對於自己的存在認同。

 

 

 

展覽日期:2017 2/15 - 3/7

 

 

蔡以琦 - 共存 Coexist _ 土塑與紙畫相應發生

 

蔡以琦作品線條繁複且抽象;作者認為,抽象與具象實不參與每項獨特物件之操作過程而只為便於溝通存在,透過想像游徊在兩者間的能量是隨性而流暢的表態。此次展出作品是再泰北旅居駐村回來後,感受自身現實與外不相同的質疑與反省、是寄居者測量冷靜與自由的極端眼光。

 

 

展覽日期 | 2017. 1/13  - 2/12 

 

 

 Tok Yu Xiang - Through the Test of Fire

 

 

 

把土交到火裡,任它自由的探索。

透過紋路、筆直的線條,可以見得Todd在創作用的俐落簡淨,不修邊幅的外型,作品一次次的回燒,挑戰結構變異、轉型,在大火燎原的燒窯叢林裡,能出落的如此穩重樸實,便是適者生存,最富野性的器皿。

 

 

展覽日期|2016 . 12/04 - 20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