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尹穎琪Vicky Wan|楊子敬 Beavis Yeung
左子樹與右子樹
樹冠羞避是在一些樹種上觀察到的現象,它們的樹冠互不遮擋,避免接觸,形成一個溝狀開口。樹與樹作為鄰居,成為了左子樹與右子樹。人與人之間也存在這微妙的距離,像是一種社交上的默契。
香港陶藝家楊子敬與尹穎琪從探索獨處延伸到一人之外,二人從「樹冠羞避」的現象為靈感,展覽以此討論邊界感和社交距離。
展期:2025.7/19 — 8/3
垃圾渲染 — 器物獸 Rendering Garbage—Artifact Beast
田倧源與八位參與者
王瑀 盧澤霆 楊佳璇 張碩尹
翁穎諄 吳青諭 薛伊彣 邱靖婷
六月份時我們展開為期三週的「垃圾渲染 — 器物獸」工作營,由藝術家田倧源引導創作。
網拍、郵購、取貨、拆箱,這些日常消費的慾望之物,總是包裹著一次性使用的紙外衣。它們或有著精緻的印刷、或有著貼合產品的特殊外形,拆開後總覺得棄之可惜,漸漸地堆在某個角落,成為家中的無用風景。共同討論拆後即失去功能的紙容器,如何藉由造形組合、轉化材料,而成為另類感覺之物。不再是服務某個產品,而是自己本身即是產物,即是意義。將多種紙容器切割組合、互相沾黏,變成可玩賞的胚膜,再賦予它新的外殼—陶土。高溫燒製後,紙消散了,幻化為另一種物件,或是能再陪伴更久的小怪獸。
想透過本次展覽與你分享器物獸停留與隱沒的風景。
展覽日期:2025.6/29 – 7/13
陳美聿|詹昀軒 - 野地 遊 Wandering Wilds
在苗栗山邊生活的這些年,我們常被自然中的微小瞬間打動,突然冒出地面的野花、夜裡悄悄經過的穿山甲,或是雨後閃閃發亮的葉片,那些像自然精靈般的片刻,都成為創作的靈感。
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探索於自然之間,捕捉光影、感受風,透過雙手捏塑大地的風景,將自然的形狀轉化成作品。
今次於青青土氣展出的《野地 遊》,是十年間遷徙與生活的軌跡,也是一場仍在持續展開的探索旅程。我們透過陶藝創作回應自然的呼喚,將生活裡的觸動轉化為作品中的細節,邀請觀者一同感受自然的氣息,關於風、泥土、陽光、還有一點點野生的自由心。
展覽日期:2025.5/31 - 6/15
Matthieu Manche - グラグラ guragura
2025年1月21日凌晨00:17,台南發生一起規模6.4的地震,震央距離台南藝術大學不遠。當時,我正以駐村藝術家的身份在工作室創作。那並不是我經歷過最劇烈的地震,但對我的作品而言,卻已足夠猛烈。我的陶器分別擺放在兩層搖晃的架子上,以及兩座正進行高溫釉燒的電窯中,架子與窯體劇烈震動,作品也因此移位數公分。那次地震使我損失了超過三分之一的作品,無論是乾燥中、上釉中,或正燒製中的,它們一同倒下、破裂、熔化,甚至被黏合在一起。地震過後,我決定重新組裝這些碎裂的殘件,並再次燒製,而這段經歷也引領我進入了全新的創作實驗。
「グラグラ」(guragura)是日文的擬聲詞,用來形容晃動、不穩定與搖擺不定的感覺。
本次展覽中,我將展出於台南藝術大學創作的陶瓷作品,以及近期在東京工作室完成的一組繪畫,這些作品皆出自我自2004年以來持續發展的系列《世界堂》(sekaido),風格融合漫畫式繪畫與拼貼,素材則來自我旅行各地所拍攝的影像,以及在日本收集的插圖。本次展出的作品中,照片拍攝於台南,繪畫部分則於東京完成。
-
Matthieu Manche 長期關注身體與其機能的探討——包括失衡、限制、分類、界定、邊界與不安的感知。陶瓷創作中的拼接與重構,更加突顯這份脆弱性:從成形、排窯到燒製,每個階段都充滿不確定與易碎。而這也是一場與重力的持續對抗,在每一次創作的最終結果中,尋找一種危險的平衡。於不穩定的邊緣,崩解與破裂之後,仍繼續生長、擴張,如同一種病毒般逐漸適應。
Matthieu Manche,1969 年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現居東京。他長年旅居日本,也曾生活於布魯塞爾。創作橫跨裝置、雕塑、攝影、服裝、影像、行為、繪畫與版畫,近年專注於陶藝。
展覽日期:2025.5/17-5/25
Ahn Seong Man | 安成萬 - The Container of the Universe | 宇宙的容器
「我從小就憧憬那片看不見盡頭的宇宙。」
韓國藝術家安成萬(Ahn Seong Man)首次於臺灣舉辦個展,透過一系列器物作品,承載他對未知宇宙的無限想像。
本次展覽的多數作品運用「勳燒」技法,回應他對宇宙之「光」的探索。在煙霧自由流動的過程中,作品表面留下如星雲與銀河般的痕跡,展現出宇宙的神秘與深邃。
安成萬的創作常結合高技術性的模具設計與機械設備,以精準的角度塑造每一件作品。而這次,他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宇宙——在煙塵與火焰的交織下,共譜出另一種即興之美。
“I have longed for the endless universe since I was a child.”
Korean artist Ahn Seong Man presents his first solo exhibition in Taiwan, where he explores the boundless imagination of the unknown universe through a series of vessel-like works.
Most of the works in this exhibition employ the “pit fire” technique, reflecting his exploration of light in the cosmos. As the smoke flows freely, it leaves behind traces reminiscent of nebulae and galaxies, capturing the mystery and vastness of the universe.
Ahn Seong Man’s creations often incorporate high-precision mold design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meticulously shaping each piece from every angle. This time, he brings forth an entirely new universe—one that emerges in an improvised symphony of smoke and fire.
展覽日期:2025.2/15 - 2025.3/9
Green Thumb 綠手指
Nat Nicholson
Nat Nicholson的作品概念源自於神經網絡、真菌的菌絲體結構以及自然界中的根系。今次展出「Green Thumb 綠手指」,指的是具有園藝技能的人,將不同卻相互補的元素結合一起,她將思想和生命力在物質形式中具象化,透過獨特的視覺語言將大腦景觀、靈魂和意識與自然現象緊密聯繫。
Distinct ceramic tendrils are inspired by neural networks, fungal mycelium, stabilizing roots in our topsoil, and certain organisms found on Earth. Layers turn to rhythms in the clay signifying energy. As compositions, they become tangible representations of elusive thoughts and life forces. The visual language bridges cerebral landscapes with natural ecosystems, merging ideas of consciousness and nature.
When the pieces break, they become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New solutions create a sense of time, erosion or sprouting, and imbue the object with visual indications of both history and the capacity for evolution. At temperature, the stone and glass become hardened, capturing the chaos of many moments frozen in time. These different phases of growth, decay, and rebirth prompt contemplation on the trajectory of ideas and the enigmatic future of existence.
Green Thumb reflects the idea of nurturing growth, akin to cultivating a garden. The work, like a garden, consists of distinct yet complementary parts which all spring from the same well and soak in the same sunlight. The shared sources are clay, minerals, stout pigments, my hands, the histories of ceramic craft and contemporary use I look to for guidance, plentiful gut-wrenching instances of life, and long lasting Earthly beauty.
www.natnicholson.com
展覽日期:2024.12/28—2025.1/19
展覽日期:2024 . 3/30 – 5/5
湲 wave
本次邀請到八位韓國藝術家,以wave回應當代的現象,透過本次展出作品呈現其中。
青青土氣長期經營國際交流,與多國藝術家透過陶瓷媒材產生更多對話與文化交流,本次透過展覽機會,四位藝術家第一次來到台南,一起認識這個城市,也透過他們的視野,一起探索更多可能。
展出作家 Artist
Chang Wan / Park Sunwou / Moon Dawoon
Yang Haebeen / Jeon Sangmin / Chae Minwoo
Seo Jinhyeok / Jin Yeji
展覽日期|2023.12/29 – 2024.1/17
王鴻川 Ong Hong Chuan x 林怡慧 Lin Yi Huei
楊岳霖 Yueh - Lin Yang - 物我尋蹤
「 物我尋蹤 」系列為自身追求對於生命本質的情感表現,從模擬植物根部疏密與延展的纏繞做為此系列創作的開端,以陶土的線性纏繞的過程中,來探尋個人情感的轉折變化,嘗試與流動中的玻璃進行結合,停留在一個瞬間,呈現物我合一之關係,同時傳達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影響的重要性,在自身與創作之間,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展覽日期|2021 . 7/3 - 8/31
這是一趟逃離現實進入異次元空間,再透過土捏塑示現的漫遊之旅。 如同夢境般在真實與虛構之間進出,泡泡狀的幻想相互碰撞、生成,將電腦數位符碼複沓的節奏顯影於作品之中,衍生、軌跡的殘影、結晶,開創一條無邊界的逃逸路線。
展覽日期|2021 . 6/14 - 6/30
彭馨瑩 - 靈魂之器 The container of soul
透過靈魂之器系列作品,呈現我對生死的體悟,與觀者一同思索在動與靜之間,探討生命核心的本質。從土「既能溶於水,亦經得起火煉」的特質中,感受人生際遇時刻流轉的瞬變,乍看之下形象萬千,靜觀而見其本質不變。
chin chin cup show 2020 鼠杯秀
本次共展出20位以上創作者的杯子
你可以透過一個再日常不過的物件
感受到陶藝家想傳達的手感與質感
special!
cup show !
chin chin pottery !
展覽日期 | 2020 . 2/21 - 3/8
童品元 - 漫長的告別 Never Say Goodbye
童品元創作個展中提出許多對生命的疑問、對材質的討論,以及對於自己情感的抒寫。
「 如果相紙上的影像象徵了一個更長的生命保存及延續,那我是否可以透過物質的轉換,讓影像更接近永恆,陶瓷的材質性在燒成後有著不朽的特性,在作品裡我透過泥漿對相片進行描摹,並燒製,這個過程中有如儀式般,對於已逝的親人與時光進行再一次的對話,也透過燒成後這些指向永恆的產物,將哀悼之情發揮到極大化。」
展覽日期 | 2020 . 1/17 - 2/16
「粉青」是韓國傳統著名的一種釉色,他們延續著的粉青釉色的精神,再結合當代陶藝創作著的想法,表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
延昊勁 YON00
作品多以手捏方式成型,刻意不將手捏的痕跡抹去,再以大量的點點、或是不經意的線條、又或自然物的彩繪,如:水果、樹木、或是從小在她周遭共同生活的動物,全是她筆下創作的靈感。
閔昇基 MinSeungKi
作品多以理性的線條與色塊作為風格主軸,單一的透視元素卻有多樣性的發展,作品多以手拉胚及陶版成型,做到精準、簡潔、分明的表現。閔昇基對於建築空間的觀察與敏銳,系列作品也深受空間影響。
展覽期間 | 2019 . 12/20 - 2020 . 1/12
來自韓國的藝術家金生花,作品抒發著對於女性情懷,長時間居住在中國的她,時常對於自己的生活、身處文化、感悟,有著深刻的衝擊與經驗,透過藝術創作找到生命中的平衡與依靠。
展覽日期 | 2019 12/2 -12/16
我的童年是在充滿自然和情感的鄉下
時常在大自然裡遊玩的記憶
周邊的風景便是我創作的風景
本次來到青青土氣個展的作品
取材自的記憶中的原始風景
和我現在的日常生活的碎片
展覽日期 | 2019 . 11/2-11/30
『日日食用』是創作者黃虹毓在荷蘭EKWC駐村的這段期間,利用經歷到的人事物與塑膠容器不同角色的互動方式,讓使用塑膠器物的感覺出現在不同的創作方法與方向,同時收集材料並透過石膏翻製塑膠物件不斷切割、重組,再用陶土的壓製拓印成形。土保留著器物的本質,也保留著當下重建的器物的姿態,重新思考塑膠器物與人之間的關係。
展覽日期 | 2019 . 9/6 - 10/6
Kim Kiyoung - 記憶的形構
「 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伴隨著記憶的感知,陶瓷本體就像我們本身,附著在上面的,全是自於生命各處的記憶,因為不同記憶有不同的情緒感受,以彩色表現。另外記憶會隨著時間消逝並改變,而新的記憶也總呈現混沌的狀態,因此作品表面的顏色也是混亂模糊,曖昧不清。」 - KIM KIYOUNG
展覽日期 | 2019 . 7/10 - 8/11
來自美國的藝術家Zak Helenske,喜歡以裝飾性的圖騰和不同的器皿形式以及幾何元素為創作基底,進而去探討人與器物間的關係。 身為一個參訪藝術家,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下工作、被招待、 去適應一個新的社交圈,這與去別人家做客是完全不一樣的經驗。 在台南藝術大學駐村的這兩個月,為我帶來很多新的體驗,這次的展覽就是以這樣的經驗為靈感所做出來的作品。
展覽日期 | 2019 . 6/15 -7/7
餐桌上的靜物畫 Still Life on the Dinnig Table
韓國三位陶藝家聯展:金明禮|沈志修|呂慶蘭
本次展出生活器皿,帶我們看見韓國的飲食文化與與傳統圖騰、色彩的搭配,三位藝術家作品呈現截然不同的個性與氣質。
展覽日期 | 2019 1/10 - 2/17
高橋由紀子 - 絞胎練習展
絞胎技法變化萬千,來自日本信樂的高橋由紀子對於技法掌握能力極高,利用製作金太郎糖果的概念延伸至陶瓷媒材上,本次展覽能夠看見她極細緻的工藝表現與輕鬆的日常器皿。
展覽日期:2018 . 12/8 - 12/30
來自韓國的陶藝家MIKI KIM ,長期旅居於芬蘭一個寧靜的小鎮。
她將每天看見的自然風景作為創作取材,將荷葉及落葉等植物元素運用在作品之上,藉由本次展覽紀錄在台灣生活的風景與朋友之間的情感連結。
展覽日期 | 2018 . 10/19 - 11/25
徐子涵 - 在場 To Be on the Scene
身體就好比是容器,擷取容器承裝的意向,並以肌膚樣態捏塑之容器其展開的內部空間,來暗指抽象的內在自我。
展覽日期 | 2018 . 8/16 - 9/13
運用有機物質自由建構、快速燒成、燒成後水切重構,或又二次燒製。創作過程變成遊戲,每一個畫面都是歡樂與驚喜。在這組裝、拆解、到再次溶融又切割的過程中,建構一個矛盾、複雜卻又華麗的世界。完美與殘缺、痛苦與快樂、冷漠與纏綿…如同風吹散了一團雲霧青天隨即現微笑般的,本就是共生共存。
展覽日期 | 2018 . 7/11 - 8/12
Elaine K. Ng -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知道什麼? 我的作品大多探討“我們如何去感知”,對空間與時間的記憶和相互溝通語言上的想法。 我創造了一系列的物件和裝置,這些物件和裝置是我腦海中緊貼的視覺抽象,非語言性思維的模糊邊緣。 同時,我也經常發現自己會回到空間問題以及現場身體和心理結構去進行創作。
我感興趣的是:什麼是觸使我們對事物的理解?身體如何與空間對話、眼睛感知到什麼,以及大腦如何解讀和記住這些信息。 我正找尋能夠理解環境的微妙方式,對於這些基礎視覺語言是如何形成我們對地點和空間的想法,它們是如何形成並不斷變形延伸。 我的作品分享了我摸索過後的細微差別和關係,為思想的游移提供了新的途徑。
卓俞翔 - 材值 Material Integrity
本次展出作品是在陶瓷廢棄場域中收集而來的材料(通常都是藝術家丟棄的壞掉藝術品的碎片)所構成,地點如日本滋賀縣信樂陶藝之森、韓國釜山金海美術館、立川陶瓷美術館和台南藝術大學皆是我收集材料的主要來源。
我將這些收集來的零碎作品,沾上純白色瓷漿、重組、再經過一次的高溫燒製,變成一件隨機的雕塑物件。為的是去挑戰廢棄材料與藝術創作之間的分界,其完成的作品將會比照黃金的秤價方式,再重新定義它的價值。
本次展覽以現階段作為一個不願面對自己是「成人」狀態的自身,透過這樣矛盾階段的角色,去挖掘兒時的態度,並試圖以小孩的觀點創造一個身為大人已經遺忘的時空。
展覽日期|2018 . 3/3 - 4/1
每個物件器件的產出,在不同地區、氣候、土、工作室及不同陶藝家,本次實用陶展出多年來的實用陶作品,帶我們一次在張清淵老師的器物中旅行。
展覽日期 | 2018 . 1/6-2/3
Amanda Salov 創作多為內心對話與視覺感官的交疊,嘗試堆疊片刻的質量。最新系列作品「山峰與山谷」,用陶瓷媒材呈現緩慢的生命過程,將每個陶瓷圈塊像是細胞般的成形並以泥漿黏合在一起,脆弱的、短暫的片刻。藝術家並說透過時間的洗練,山峰和山谷的形象對她來說,也像是濾壺般將她經歷過生命重要的片刻遺留下來。
展覽日期 | 2017 . 9/23 - 10/22
陳伯函 - 痕跡
土有很強的記憶能力,可以紀錄下製作過程不同成形手法留下的痕跡。我將這些痕跡保留在作品上,讓觀者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已完成製作的器皿,更能看到製作者是如何與土對話,塑造出這些器皿。
Sam Mack
注意:別輕鬆看待(但記得笑),美國藝術家Sam Mack的作品探索著美國奇怪的政治、網路文化,並使用了全球資訊網下之現代用途社會媒體與裝置。
注意…參考靜物繪畫的歷史以呈現檔案性陶瓷形態。
來自泰國的黃柳在這次展覽中,分別嘗試使用來自台灣及泰國所製的手抄紙,將其浸入瓷漿及色料土漿中作為創作的主要方式。透過這次創作,不只讓她了解材料及過程,也讓她更加瞭解己身紮根的泰國文化和佛教。歡迎親自前來看看她的作品,或許是個契機能讓你更加理解自己的文化。
展覽日期 | 2017 4/8 - 5/7
Noemi Iglesias是目前旅台的西班牙籍藝術家,過去嘗試行為藝術結合雕塑創作形式,透過身體作為一種工具,感受身在環境並提出質疑,目前專於陶瓷創作。
“… and I thought I was conceptual …” 我想我是概念性的。這是一件陶瓷物件的裝置,透過這一系列重複的物件,表達工業生產的型態中,我想用身體挑戰單一物件的價值。
展覽日期|2017. 3/11 - 4/4
對我而言,創作本身,不再是與外在事物的連結或是與過往認知中的自己相關,而是透過創作來感受身體的存在,如果說以往的創作是透過知覺感受自我與外在事物的關係,那現在所嘗試的就是透過創作來連結內在的身體,感受存在的當下。在這樣的角度之下,透過物件與身體的互動,創作的物件成為了我的載體,它不具有任何的意義,單純的紀錄身體運動的過程,印證身體存在的事實,來呼應對於自己的存在認同。
展覽日期:2017 2/15 - 3/7
蔡以琦 - 共存 Coexist _ 土塑與紙畫相應發生
蔡以琦作品線條繁複且抽象;作者認為,抽象與具象實不參與每項獨特物件之操作過程而只為便於溝通存在,透過想像游徊在兩者間的能量是隨性而流暢的表態。此次展出作品是再泰北旅居駐村回來後,感受自身現實與外不相同的質疑與反省、是寄居者測量冷靜與自由的極端眼光。
展覽日期 | 2017. 1/13 - 2/12
把土交到火裡,任它自由的探索。
透過紋路、筆直的線條,可以見得Todd在創作用的俐落簡淨,不修邊幅的外型,作品一次次的回燒,挑戰結構變異、轉型,在大火燎原的燒窯叢林裡,能出落的如此穩重樸實,便是適者生存,最富野性的器皿。
展覽日期|2016 . 12/04 - 2017. 1/8
contact us .
06 - 2216739
chinpottery@gmail.com
台南市中西區西寧街28號